“没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面对张某某和侯某某逐渐缓和的神情,我不禁回想起这起案件的处理过程。
2023年12月,法庭收到了一起特殊的财产纠纷案件。原告张某某将公公侯某某诉至法庭,原因是张某某的丈夫因病去世后,侯某某将其儿子名下的存款转至自己名下,张某某认为此举侵犯了自己的权益。案件受理后,我敏锐地察觉到,这起案件虽然争议焦点清晰,但因涉及家庭成员间的复杂情感,简单的判决可能会加深矛盾。
为了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我多次前往当事人家中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侯某某表示因张某某在丈夫患病期间未承担主要照顾责任,心中有怨,因此不愿返还款项。为了妥善解决问题,我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深入了解家庭背景及矛盾根源后,决定在村委会组织调解,并邀请村支书和村民代表共同参与,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调解中,我不仅关注法律事实,更注重情感的疏导与和解。通过细致的沟通和耐心的劝导,侯某某逐渐理解了张某某的处境,而张某某也反思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经过多次调解和心理疏导,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侯某某同意返还部分款项,而张某某也对未尽到家庭责任表示歉意,双方的情感关系得到了缓和,纠纷最终得以妥善解决。
看着双方的关系逐渐恢复正常,我心中也感到十分欣慰。我对身边的同事说道:“家庭纷争虽小,却关乎社会和谐。我们不仅要解开‘法结’,更要解开‘心结’,这才是调解矛盾纠纷的关键所在。”
案件虽小,却关乎老百姓的生计,该案件一次性实质化解决了纠纷,是我们审判团队在运用“如我在诉”的审判理念来处理案件的体现。在处理每一起案件时,我始终牢记,老百姓的每一件事对我们来说都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用心用情去化解每一个纠纷,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作为法官,我深知每一起案件的处理都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息息相关。无论是大案还是小案,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化解每一起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平正义。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提出,要依法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民生案。我们如何践行“如我在诉”理念,说到底,就是要求法官学会换位思考,直面老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为老百姓多想一点、多做一点,主动担当顺民意、解民忧。虽然,基层法院办理的很多案件,都是“小事”,但是“如我在诉”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的工作理念,因为“小案件”往往是“件件连着民生、时时关乎民生”。
每一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都让我深深体会到,法官的职责不仅是裁判案件,更是维护公平正义、传递社会温暖。唯有怀揣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与责任心,才能在法治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