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庭长手记 | 办案要无愧于心更要温润人心
  发布时间:2024-08-02 10:56:48 打印 字号: | |
2024年7月8日,当事人刘某收到赔偿款后面带笑容,向我竖起了大拇指。虽然他听不见我们的话,也无法向我们用言语表达感情,但这无声的赞扬却让我倍受感动。


不同于其他案件,这起案件没有争吵、没有对抗,甚至没有声音。刘某系聋哑人,在某农场从事种姜等劳动,2023年5月份,他在劳动时突发脑出血被送往医院救治,虽然救治及时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后遗症,导致下半身瘫痪。
刘某多次要求农场进行赔偿未果后找到法庭,我们立即为刘某开通弱势群体绿色通道,快速立案,上门进行调解工作。
语言障碍是我们调解时遇到的一大难关,因没有与聋哑人交流的经历,仅仅通过肢体语言,我们不能清晰理解他的想法,更无法判断他的情绪与心态,这种“沉默无言”让调解工作一时陷入困境。
经过我与镇政府干部、村干部多次沟通联系,得知刘某女儿长期照顾刘某,二人之间有独特的手语交流方式,我们立即与刘某女儿联系,通过她建立起了与刘某沟通的桥梁。经过多次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刘某当场拿到了赔偿款,喜悦之情洋溢在脸上,这才有了向我们竖起大拇指的场景。
法律有尺度,法官要有温度,通过这起案件,我意识到对待弱势群体、特殊群体一定要有耐心、诚心、真心,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感化人心,实现定分止争。
“这二十年来我心中像堵了个石头,现在终于轻松了。”2023年9月5日,我与民调员共同调解了一起兄弟两人长达二十多年的分家析产纠纷后,当事人家属无法控制情绪当场哭了,这样对我们说。
这起纠纷中,侯某甲与侯某乙系兄弟,两人二十多年前因分家产生隔阂,多年来双方矛盾愈发激烈和复杂。从承包地纠纷到盖房纠纷,再到赡养老人纠纷,双方多年不断打官司,矛盾日趋激化,均不时有过激言论。
为妥善处理该纠纷,我多次把双方叫到法庭做调解工作,并向村党支部书记、民调员了解兄弟两人分家史,努力找到化解矛盾的切入点。经过一个多月反复调解,我们对兄弟两人承包地、住宅、赡养老人等问题一一进行明确分割,并由镇、村干部作为见证人,由民调员为双方重新拟定分家协议,至此,兄弟两人二十多年来产生的纠纷得到一揽子化解。
当时,看着如释重负的当事人,我不由得感到法官肩上的责任之重。
案无大小,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作为一名法官,不管事无巨细,都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诉求、努力为民解忧。这是法官的职责所在,也是人民群众对法官的期待。
法官是个在秤上称良心的职业。依法公正办理案件,做到无愧于心,是对法官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应该通过自己努力实质化解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让有力量、有温度的司法温润人心。
(作者系邢台市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沙河城人民法庭副庭长)



 
责任编辑:宣传处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泉北西大街791号 电话:0319-22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