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邢台法院“新闻宣传走基层进法庭” 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威县常屯人民法庭,部分省、市新闻媒体记者与基层法庭工作人员、乡村干部代表、企业代表、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实地进行采访。
常屯法庭位于威县东北部,距县城约25公里,服务辖区为常屯乡、常庄镇、梨元屯镇、枣园乡、固献镇,服务人口约12万人,年均审理案件600余件。
2022年7月,根据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三年规划(2021-2024)》,升级改造后的常屯法庭实质化运行,现有2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1名法警。法庭负责人高瑞肖是60后,有着多年审判经验,是团队中的“导师”,青年法官杜瑞杰是80后,2023年入额后主动请缨到离群众最近的基层法庭学习锻炼,法官助理王文哲、候宁,书记员祝云钊、王滕都是90后,老中青三代法院人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用心用情办好每一起案件,扎根基层守护万家灯火。
“把人民法庭设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很接地气。乡亲之间有了矛盾都愿意到法庭来说说,常常不花一分钱、不跑冤枉路,就把事情解决了。”常屯乡北常屯村党支部书记牛兰亭说。
2023年12月,法庭收到了一起特殊的案件,常庄镇团堤村张某某将自己的公公侯某某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张某某的丈夫因病去世后,被告侯某某将其儿子(原告丈夫)名下的存款转至自己名下。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自身权益,这才引起了纠纷。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高瑞肖敏锐地发现此案虽然争议焦点清晰,但因涉及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纠葛,案件的核心症结在于当事人之间的心理和情感矛盾,一纸判决恐怕会引起更深的矛盾。为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法官多次前往当事人家中开展调解工作,努力解开双方的心结。
调解过程中,被告表示因原告未在丈夫患病期间承担主要照顾义务,心存芥蒂,因此不愿返还相关款项。高瑞肖法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充分了解家庭背景及矛盾根源后,决定在村委会组织调解,并邀请村支书和村民代表共同参与,积极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经过多次调解和心理疏导,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被告侯某某同意返还部分款项,原告也对未尽到家庭责任表示歉意,双方情感关系有所缓和,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家庭纷争虽小,却关乎社会和谐,让‘法结’和‘心结’一起解,是调解矛盾纠纷的密码。”常屯法庭负责人高瑞肖说,我们只有办好这一件件的民生小案,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平正义。
常屯法庭服务辖区常庄镇是“中国汽摩工业小镇”“河北省汽车零部件名镇”,主导产业为汽车配件及橡胶密封件,拥有企业200多家,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活跃,群众司法需求相对多元。
威县某橡胶制品科技公司是一家坐落在常庄镇的企业,与河南郑州某公司因防火材料买卖形成买卖合同关系,郑州某公司多次向威县某橡胶制品科技公司购买防火材料,但30余万元货款迟迟不能给付,无奈之下,威县某橡胶制品科技公司向法庭提起诉讼。
案件审理时正值2024年2月份,河南郑州地区突降大雪,被告方无法赶赴威县参加庭审。但案件每推迟一天,就会让双方企业多一天负担,为了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提高办案效率,常屯法庭杜瑞杰法官深入了解案情后,决定采取互联网庭审的方式对本案进行调解。
通过互联网庭审,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线上调解,充分听取双方意见,并结合案件事实,耐心释法明理,最终促成了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承诺按期支付所欠货款,原告对调解结果也表示十分满意。
法庭特邀调解员田乐亭在座谈会上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了,尤其是经济纠纷,专业性强、法律关系复杂。法官的专业素质高,我们熟悉本地的风土人情,相互配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成案结事了。”
常屯乡西邴庄村党支部书记、威县邴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恒锟提起常屯法庭的调解工作,总是赞不绝口。他说:“现在法官离老百姓更近了,很多事通过法庭讲一讲法律关系,往往就能解决,根本不用打官司,老百姓最期待的就是调解结案,而不是一遍一遍的走程序。”
扎根一线,深耕基层,常屯法庭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法院”。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挥调解优势,把司法服务的触角不断向前延伸,力促矛盾纠纷实质化解,他们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贡献了司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