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法庭位于沙河市西部的太行山区,距县城约15公里,服务白塔镇、新城镇、綦村镇、十里亭镇4个镇,人口约13万人。近年来,白塔法庭始终坚持立足山区、服务山区,年均审理案件420余件,婚姻家事案件调撤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5%,在全市法院系统名列前茅,赢得了群众信任,被亲切地称作“山区群众的贴心人”。
成立于1998年的白塔法庭26年来始终实质化运行,从未间断过办案。法庭现有一名员额法官、两名法官助理、三名书记员和五名特邀调解员。其中一名特邀调解员王世广和现任庭长张元贵,法官助理孙江华、郑润芝之间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那就是他们都是王世广的“关门弟子”,见到王世广,他们总会亲切地称呼一声“师傅”。
2024年5月24日,白塔法庭就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前往綦村镇政府开展巡回审判,原被告双方本是多年好友,因货款问题产生纠纷诉至法庭。为了彻底解决矛盾,实现定纷止争,法官张元贵和调解员王世广这对“师徒”便共同做起了双方的调解工作。
起初的调解工作并不顺利,双方情绪激动、僵持不下。见此情况,师徒二人默契地选择“暂避锋芒”,默默听双方互相争吵,等双方都把气撒完了,再瞅准“火候”进行释法明理,一鼓作气把矛盾解开。
提起调解工作的“秘籍”,张元贵说到:“由法庭提供平台,让双方各自摆事实讲道理,把自己的怨气发泄出来,先解开心结,然后我们再瞅准时机介入,从情理法的角度进行调解,这是师傅王世广总结的‘搭台唱戏法’。除此之外,师傅还总结了‘现场勘验法’‘自行协商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法子,用好这些调解办法,再做起调解工作往往能事半功倍。”
王世广有这么多的调解“法宝”,离不开他的工作经历。1988年进入法院工作的他是白塔法庭原庭长,35年如一日坚守在山区法庭,2024年1月办理退休手续后又主动申请成为一名特邀调解员,继续服务山区群众。
沙河市禅房乡禅房村村干部赵增良认识王世广快30年了,在座谈会上他说到:“王世广是最不像法官的法官,每次来村里办案子,他总是穿着布鞋,提个手提袋,远远看去甚至有些土气,但就是这样一个‘土’法官,干起调解来确实有办法,也确实不怕麻烦,把事实事调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大家心服口服。”
沙河市刘石岗镇刘石岗村村民刘僧朝在座谈会上说到:“注重调解是白塔法庭的‘优良传统’,群众有什么矛盾都愿意到法庭来说说,王庭长一调解就成,大家还都挺满意。”
白塔法庭法官助理郑润芝是一名“95后”,这些年跟着王世广学到了很多宝贵的调解经验,他说:“师傅对调解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好,对当事人的心理把握的也很到位,并且愿意在调解上下功夫,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甚至有个案子,师傅前前后后去了八次才调解成功,这种耐心和魄力,令我非常钦佩。”
世间万物传承,先从师徒开始,师徒间的传承不仅是技法、学识的传递,也是做人、品德的授受。王世广经常说,调解是公平和善良的艺术,是解开心结的“金钥匙”,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他这种理念深深影响着白塔法庭的每一个人。
2024年年初的一天,本应热闹的白塔法庭却显得格外安静,庭审现场像被按下了“静音键”,只能看到原被告双方不断比划的手势和焦虑的神情。
这是一起原被告双方都是聋哑人的离婚纠纷,双方于2015年起由于长期两地分居导致感情破裂,向法庭提起离婚诉讼。张元贵法官考虑到情况特殊,一纸判决难以让双方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为避免矛盾激化,决定以调解的方式化解这起纠纷。
沟通障碍是一大难题,双方“说”不清,法官“听”不懂,调解工作一时间陷入僵局。为了能使当事人说出心声,张元贵一边安抚当事人情绪,一边联系手语老师参与调解。
或是利用手语表达,或是在纸上写下话语,调解工作就这样在手语老师的帮助下慢慢推进,在一番耐心细致的释法明理后,双方紧张、焦虑的神情逐渐散去,终于解开心结,达成一直意见,签署了调解书。
“耐心倾听当事人意见、耐心解答当事人疑问,把当事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于细微之处体现司法温度,这是法庭对待群众的‘惯例’,我们会始终如一坚持下去。”张元贵如是说。
沙河法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魏振敏提起白塔法庭总是赞不绝口,对法庭的人和事更是如数家珍。在座谈会上,她说到:“这些年,我跟着白塔法庭走村入户、上山下乡,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法庭司法为民的点点滴滴,见证了他们在一次次的巡回审判、法治宣传和用心调解中服务山区群众的生动故事。虽然法庭人员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守护山区群众的为民初心。”
白塔法庭扎根太行山区,法庭人身上都有着山里人的朴实与坚毅,60后的“老师傅”,80、90后的“小徒弟”,老中青三代法院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真心、诚心为山区群众服务,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