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白峰在邢台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市法院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14年工作,邢台两级法院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唱响创先争优主基调,努力践行司法为民,着力深化司法改革,强力推进司法公开,全力确保司法公正,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报告以凝练的篇幅总结成绩、直面问题,提出了2015年工作思路。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在服务大局上创先争优
全市法院认真履行审判职责,依法受理各类案件47537件(含执行),审、执结41979件,同比分别增长20.1%和21.3%。其中,中院受理各类案件6588件,审、执结6189件。
依法审理刑事案件,推进平安邢台建设。全年审结各类刑事案件2982件,判处罪犯4686人。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审结杀人、抢劫等案件1337件,判处罪犯1791人,从严从快审结七里河抛尸案、隆尧周村灭门案等社会影响恶劣、群众高度关注的案件,有力打击震慑了犯罪。积极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依法严惩职务犯罪,从严控制缓刑、免于刑事处罚,审结案件269件,判处罪犯487人。保障经济社会平稳有序运行,依法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审结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案件258件,判处罪犯394人。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依法严惩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审结制售地沟油、毒豆芽、毒奶粉等案件44件,判处罪犯54人。依法审结减刑、假释案件2056件,公平公正促进刑罚执行,教育改造罪犯早日回归社会。平安建设、依法惩治腐败等做法,得到省市领导批示肯定和群众认可。
依法审理商事案件,推进转型邢台建设。中院出台30条指导意见,为服务“调转治”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审结合同纠纷、技术转让等案件7791件,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持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审结金融借款、民间借贷等案件2418件,制裁违法行为,优化融资环境。审结重组兼并、破产改制等案件18件,引导落后产能企业有序退出市场。积极稳妥调处了市国资委诉红星厂股权转让案,红星品牌又回到了邢台人民手中,为红星新能源汽车基地项目顺利签约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依法审理行政案件,推进法治邢台建设。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发出司法建议148条;开办“院长讲堂”,16名基层法院院长为行政机关授课释法;严格合法性审查标准,审结各类行政案件3073件,监督、支持依法行政。建立行政争议沟通协调平台,依法协调案件614件,力促行政案件实质性解决,确保会展中心、邢衡高速等重点项目顺利建设。中院被最高法院确定为行政审判联系点法院,指定6个基层法院集中管辖行政案件,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9名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努力优化法治环境,提升司法公信力。
依法审理环保案件,推进美丽邢台建设。与公安、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运用公开审理、集中宣判、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培育环保法律观念。坚持经济与生态双赢审判理念,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从严审结违法倾倒危险废物、违法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废气等案件21件,判处罪犯36人,强化法律威慑力,依法保障山清水秀邢台建设。
努力践行群众路线,在司法为民上创先争优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作为改进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努力回应社会关切,切实维护民生民益。
妥善审理民事案件,关注保障民生。坚持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促进企业发展并重,审结劳动争议、追索劳动报酬等纠纷776件,依法维护正常用工秩序;坚持保护患者权益和保障卫生机构健康发展并重,审结各类医疗纠纷105件,依法推动建立平等互信医患关系;坚持调解与判决并重,当调则调,当判则判,审结相邻关系、婚姻家庭等案件10144件,其中,调解、撤诉5698件,力促社会和谐稳定。出台专门意见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被全国妇联誉为极具推广价值的“邢台模式”。
切实强化执行工作,维护合法权益。加强执行规范化建设,开展“转变执行作风、规范执行行为”专项活动,着力解决消极执行行为;出台的《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提高案件自动履行率的指导意见》,在全省法院推广。加强执行信息化建设,与18家银行开通点对点查询系统,提高了查控效率。加大强制执行力度,发出双限令926份,纳入“黑名单”448人,曝光“老赖”255人,司法拘留191人次,以拒执罪向公安机关移送52人,追究刑事责任,移送人数较上年增加了9倍,通过系列措施的运用,案件自动履行率提高20%。开展“百日会战”,执结涉民生案件916件,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完善便民利民措施,保障群众诉权。简化立案程序,试行网上预约立案,下大力纠正年底不立案的问题,有效缓解立案难。开展巡回审判1257次,缓、减、免收诉讼费342万元,主动减轻群众诉累。创新接访方式,开通院长信箱,每月15日、30日全院全员集中接访,建成远程视频接访系统,群众在当地法院就可向上级法院表达诉求,拓宽了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纠错的原则,审结各类再审案件125件,保障当事人合法的诉讼权利。
设立“一乡一法庭”,实现重心下移。在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下,增设101个乡镇法庭,规范法庭职责,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新模式“一乡一法庭”全年接待群众咨询1568人次,指导人民调解452次,调撤案件927件,转送立案493件,普法宣传295次,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锐意推进司法改革,在公正司法上创先争优
全市法院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全面加强审判管理,着力推进阳光司法,努力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
深化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着力构建裁判文书、审判流程信息和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全市法院在互联网公开裁判文书29535篇,公开案件流程信息和执行信息42430件,直播庭审1126次。扩大司法民主,增选人民陪审员680人,参审案件8046件,一审案件陪审率81.74%。探索实行司法网拍,集中拍卖4件,确保涉案资产处置公开透明。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定期组织公众开放日、新闻发布会,拓宽公开路径,提升公开效果。在省法院组织的阳光司法指数评估中,全市法院综合排名第一,15个基层法院位居前20名。
加强审判管理,提高案件质效。坚持庭审、案件质量评查常态化,全年组织庭审评查168次,评查案件8230件,针对共性问题举办专题培训11期。强化审限监督预警,全市法院审限内结案率98.36%。开展案件繁简分流试点,一审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64.4%。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各项业务指标均保持了正向提升,结案率、一审民事案件调撤率、执行和解率分别高出全省法院平均值9.87%、3.17%、15.38%。体现审判质效“睛雨表”的信访总量下降10.3%,进京访总量下降29.3%。
强化科技支撑,助力公正司法。顺应信息时代要求,全市法院新建、改建63个数字化法庭,实现了所有庭审全程录音录像;安装庭审直播机21台,扩大了直播数量;新建21个远程接访室、20个远程提讯室、3个狱内数字法庭和1个综合指挥中心,提升了办案效果和工作效率。全省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与司法公开现场会在邢台中院召开,《人民法院报》整版予以报道。
从严管理教育队伍,在提升素质上创先争优
牢牢把握司法公信基本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中院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全市法院有59个集体、116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奖励。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市委“学讲话、转作风、优环境、促发展”大讨论活动,以作风转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坚持把理论武装贯穿全过程,通过研讨交流、主题轮训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规定内容,统一思想,启发自觉,凝聚共识。坚持把聚焦“四风”贯穿全过程,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把标本兼治贯穿全过程,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制定14项制度规范,强力纠正冷横硬推、吃拿卡要等司法作风方面的顽症痼疾。
着力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借古论今话忠诚”读书活动,强化干警对党忠诚、严格执法、为民奉献意识。建立实训化培养机制,全年组织审判业务培训12期1587人次;推行青年法官多岗位交叉锻炼制度,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2人被评为全省法院审判业务专家,9人入选全省司法人才库,20人被市政法委确定为执法监督专家,选任32名优秀法官组成审判专家咨询委员会,研讨重大、疑难案件315次,推动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双提升”。
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建立“院党组、党组书记、党组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四个层次的责任清单,层层抓落实。开展正风肃纪专项整治,推行审判廉政监督卡,监督法官业内行为;出台《八小时以外行为倡导书》,开展“三个一”活动,引导干警业外行为。率先开通网上投诉举报平台,定期参加行风热线,接受群众投诉举报;开展司法巡查、审务督察、明察暗访165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地查实,给予政纪处分4人,诫勉谈话13人,调离审判岗位4人,促进了正风肃纪、反腐倡廉常态化。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坚持党的领导,重要部署、重点工作及时向党委报告。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邀请代表、委员调研视察、旁听庭审、座谈交流1386人次,4件建议和5件提案均在规定期限内办结。依法接受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认真办理抗诉案件和检察建议。健全与律师沟通交流机制,维护律师执业权利,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2105年全市法院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市法院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积极适应法治建设新常态,全力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抓审判提质效,抓公开树公信,抓改革强责任,抓作风促为民,抓廉洁守底线,努力打造最具公信力的法院。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二是践行法治要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落实法治要求,完善司法运行机制;强化法治保障,提升队伍综合素质。